首先,我觉得其实爱看书和不爱看书的区别不是很大。
你不爱看书,你可以爱舞蹈,爱音乐,爱烹饪,爱艺术。只要你专注、沉下心地去做一件事,都是能改变一个人的内心沉淀的,只是沉淀的东西不同。这取决于你是否能够认真的选好一件事专注去做,而不是三分钟热度。
普利莫·莱维在揭露纳粹集中营暴行的《被淹没的和被拯救的》一书中曾披露过这样一种观点:越是受过高等教育,满腹诗歌艺术的人,在集中营中越是先疯掉的。
因为他们对自己作为“人”的标准底线,要比其他人高很多。
这个观点我所理解的表达是:和普通人比,爱读书的人遇到不好的事疯掉的几率比较高。并不是说爱读书就一定会疯掉,也不是说不读书就不会疯掉,更没有比较不读书和爱读书疯掉的概率的意思。
这让我想起文革后,有一个大学生把书柜里书全都烧了。现实让他知道,书上说的在现实里,什么用都没有,还会增加负担。
我曾看过一张图片,图片描写的是:一个人每看一本书,脚下就多了一个垫脚的东西,书越多,垫脚的东西越多,那个人的视野就更广阔更美,但是书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他会碰到浓浓的云雾,使他彷徨、不知所措,但他再读更多的书寻找出路,也正确的解读的每本书的意思,渐渐地就穿过那片云雾了。
这一点需要理性客观的对待。
读了诗词歌赋,认识到世界的美好,认识到人性中的美,可以让人充满温情地生活下去;但是还要读科学,读逻辑,认识到世界的残酷,人性中的丑陋和肮脏,才可以让人在这片丛林中自我保护,随机应变。
爱看书,也分看什么书。
若是爱看红楼梦、宋词、脂砚斋什么的,也许会多一份东方古典柔美;
若是喜爱水浒、天龙、笑傲之流,又会多一份侠胆与豪气;
若是常看东野圭吾、福尔摩斯之类,逻辑思维恐怕连部分男生都望尘莫及。
这还不算古典文学、欧洲文艺复兴、天文地理军事历史,也没算文摘读者知音故事会,更没说只是看个热闹打发时间还是读的有所思、有所感。
小说戏剧尤其是过去的那些名著本身的思想内涵在于挖掘,真的需要很认真的反复阅读、品位才能体味出一些思想。
一般而言,一本书只看一遍什么都看不出来,只能了解大框。尤其是西方小说,第一遍只能打通人物关系,第二遍第三遍才开始进入细节的体悟,关注语言运用,文本叙述,这种跨越时间的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极其高深的美学,需要在资深逻辑的基础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联合运用。慢慢的,这种对待书籍细节的把握和文本架构形成某种体系化的诗性思维,才能说对一个人气质产生影响。
二、读书能改变气质吗
所以说,书籍能改变气质,一般意义上来讲,改变大多数人的是谈吐,看多了书语言表达能
力会强,你可以出口成章,但你伶牙俐齿没有了思想内核就是抬杠;素质,相对能静下心来修炼性格等,这还是在看相对有价值的书的前提下。
可能大多数人以为的气质素质、谈吐之类的,但我觉得这些虽然拥有很难,但少了些沉淀。我认为,气质的提升离不开思想深度的提升,思想深度这个东西看书只能得到一部分。
三、总而言之,阅读的本质在于思想,思想是什么?
思想是你可以从万千个零散事物中生发出自己的认知逻辑,那是一种独立的精神世界。不是随便写点什么抒情随笔,浇浇花、练练字,抽空读读书,很有可能你看完还并不知道这本书带给了你什么,这样你读100本书都不如你认认真真实实在在思考一件事来的实际。
同时,文学绝不仅仅局限于纸质文本里,它在媒体,空间各个角落四处弥散。每一个可以思考的空隙都是文学可存在的地方。可以让文学成为不紧不慢,细水长流伴随我们一生的,是一种理解世界与自我的,动态活跃的思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