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什么时候?大家都知道这个特殊的日子在农历八月十五。随著时代的变迁,在中秋节,人们向天空中又亮又圆的皓月,来一次祭拜,寄托情意,更多的被赋予了思念亲人的色彩。接下来我们具体看看中秋节的寓意。
一、和声。
既然大家都知道中秋节是什么时候,那小编想分享的是对于中秋节来说,这是欢庆丰收的日子,因此也是盼望和谐的日子。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饭吃;谐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说话。但愿祖国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有序”,外交要坚持“和平共处”,国家间要“和而不同”,干事业要“和而不同”,要“和而不同”,要“和而不同”,要“和合”,“和谐有序”,要“和谐有序”,要“和谐有序”,要“和谐有序”,要“和谐有序”,“和谐有序”,等等,要“和谐”,“和谐有序”。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级和合、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家庭和睦、世界大同、和谐家庭。就像苏东坡所说的“人生在世,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过“海上生月,天涯若比邻”。
二、团聚。
「到异乡来探亲,每逢佳节倍思亲。」节庆是民族团结的促进剂,具有强大而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高度体现,是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一年中的一个夜晚,就是一个骨肉团聚的时候。
「仰望明月,低头思乡。」独自一人,日复一日奔波忙碌,倒也会冲淡离别之情,但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便难免泛起思念故乡的波澜。况且,又是在月明之夜,更甚于秋霜。由天上的月亮与人间重逢,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共看明月应落泪,夜乡心五同。」经历了兵荒马乱、饥荒连年的岁月,白居易一家的兄弟离乡,千疮百孔。忧郁的月夜,诗人举头望月,联想着漂泊各地的兄弟姊妹,此时此刻也会象自己一样仰月垂泪,共生乡愁,于是写下这情真意切的名句。
三、敬老。
中秋节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种文化产生于夏、商周时期,并与古代的养老实践相结合,可以说是一种敬老、养老的文化。《礼记》中有一句话:“凡三王养老皆引年,月令仲秋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由于仲秋时节“月至四阴,阴已盛”。时令阳衰阴盛为秋,人以阳衰阴为老。顺应时令,三王在仲秋举行养老仪式,赠送手杖行路,赐以糜粥饮食,体现对老人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