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盼着发工资,结果还了信用卡,还有白条,花呗,美团,小额贷款…有多少人在还款的路上没完没了?为什么年轻人更容易被债务缠身?
1.负债中挣扎的年轻人
刷抖音逛知乎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错觉,月收入1万就是通过,月收入3万就是标配。几十万,几百万的收入更是很普遍,让你觉得全世界都没钱!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根据尼尔森发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报告》,86.6%的18-29岁年轻人使用信贷产品。换句话说,中国只有13.4%的年轻人没有负债!
但这并不是说这86.6%的年轻人都是实质性的债务缠身。
据网易统计,42.1%的年轻人使用白条、花园、信用卡等信用产品在免息期内顺利还款,44.5%的年轻人真正负债累累。
但这个比例也不低,那么为何现在的年轻人都热衷于欠债?
2.消费主义盛行刺激年轻人消费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90后的负债情况要比95后更严重。
第一批90后已经进入30岁,但是很多人从学校毕业的时候就错过了买房上车的机会。面对数百万买房的财务压力,很多人在可预测的时间范围内看不到希望,所以干脆了买房的念头。
没有更高的目标追求,就开始对各种消费品失去抵抗力。除过度消费外,不少年轻人为了提前消费而超支,甚至走上法律的边缘。
2016年,网上借贷平台借贷宝曝光裸条交易,交易对象多为女大学生。为了保证他们的还款,贷款机构想出了一个奇怪的举动,女学生用身份证拍裸照作为抵押,逾期不还款将受到威胁。裸条的内容尺度比较大,不仅有裸照,还明确要求在不可描述的隐私部位拍摄特写视频。裸条门事件一经曝光,便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为何明明自己没多少钱,非得过体面的生活?
虚荣心和比较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中最流行的氛围,这更多地与他们的圈子有关。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描述了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分析了人们在群体状态下的心理、道德和行为。它解释了为什么这个群体往往表现出盲目、冲动、狂热和轻信的特征,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没钱的年轻人在高消费圈失去理智,受到这种高消费氛围的影响,从而超额消费,因为这符合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
这种群体特征的研究,正是商家正在做的事情。
如今,基本上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会在开发产品的同时对产品进行用户体验研究。通过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他们努力让用户上瘾,然后影响你的消费决策。它们创造了消费的狂欢气氛,让您感受到消费带来的益处,在不知不觉中点击了支付键。
3.互联网公司热衷于让你贷款
当你点外卖的时候,你会发现另一个按钮可以省一块钱,美团以贪便宜的心态为你开通了消费贷款。
点外卖也能让你顺利贷款,互联网公司的套路实在多的防不胜防。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巨头在第三方支付领域的深度布局,购物、点外卖、骑自行车共享等各种生活消费都被贴上了“贷款”的标签。
自支付宝推出华北支付产品以来,京东借据、微信小额贷款、拼多多“先用后付”、百度富华等产品纷纷上线,相关贷款消费营销套路层出不穷。
在各种单立减最高88元”、“无门槛红包”等各种宣传下,部分用户在付款操作中很容易“开通”贷款消费功能。
这些营销手段背后,是互联网公司用户与资本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
央行前行长周小川曾发文称,互联网金融,特别是消费信贷,过度诱导年轻人提前消费和借贷消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写道,金融科技公司使一些低收入人群和年轻人陷入债务陷阱,这种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混乱值得高度关注。
为了降低购买产品的门槛,刺激年轻消费者,各平台开始支持分期付款、低首付、零首付等措施。经不起消费主义观念的年轻人,从超市买包零食,水果摊付水果,再到买衣服和鞋子...用互联网分期付款产品付款,感觉没花多少钱,但是积少成多,甚至开始提前消费。一旦消费成瘾,他们就完全失去了对自己财务的控制。
4.债务危机中如何自救
当不少年轻人开始发现他们掉进了消费主义的陷阱的同时,便开始抱团取暖,开始自救。
在豆瓣、贴吧等社区,很多年轻人互相鼓励,甚至总结了很多方法,比如减少不必要的消费,找稳定的工作,向家人求助,甚至切断信用卡。
尽管方法多样,说起来也很轻松,但要真正脱离债务危机,却是非常困难。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英雄跌入峡谷,经常得到专家的帮助,最终练习神功。但对于那些跌入债务深谷的人来说,相互鼓励可以是一个发泄情绪、寻求经验的平台,但如何触底反弹自我救赎取决于他们正确的计划和强大的执行能力。
企业通过各种手段诱导用户在使用消费业务时开放贷款功能,使没有财务规划的年轻人陷入债务危机,无疑是“偏见”的最低政策之一。